网络预发表:戊型肝炎防治共识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多长时间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( ) 网络预发表:戊型肝炎防治共识

网络预发表:戊型肝炎防治共识

2024-07-15 15:1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引用本文

通信作者:

庄   辉 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研究中心

徐小元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

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. 指南与共识戊型肝炎防治共识[J]. 中华肝脏病杂志, DOI: 10.3760/cma.j.cn501113-20220729-00401

|摘 要|

本共识是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,其内容包括前言、病原学、流行病学和预防、病理学、实验室检查、临床表现、治疗、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及7条推荐意见。

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(hepatitis E virus,HEV)引起、主要经粪-口途径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[1]。免疫抑制患者感染HEV后,可进展为慢性戊型肝炎,甚至肝硬化[2-3]。

目前我国戊型肝炎的诊断、治疗和预防多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于2009年7月制订的《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》[4]、英国公共卫生局于2015年发布的《戊型肝炎公共卫生操作指导》[5]、英国移植学会于2017年发布的《戊型肝炎与实体器官移植指导》[6-7],以及欧洲肝病学会于2018年6月发布的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南》[8]。鉴于近年来,戊型肝炎的病原学、临床诊断、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较大进展[9],以及医疗单位对戊型肝炎诊断、治疗和预防方面的迫切需求,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特组织有关专家,查阅大量已发表的戊型肝炎文献,收集并汇总临床热点问题,经专家们认真讨论,形成此共识,供有关医务人员在制定戊型肝炎预防、诊断和治疗决策时参考。在戊型肝炎防治实践中,需结合疫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,综合评价后做出防治决策。今后本分会将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,对本共识进行更新和完善。

本共识采用推荐、评估、制订和评价(Grades of Recommendation, Assessment,Development,and Evaluation,GRADE)系统,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,证据质量分为A、B和C等3个级别,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(1)和弱推荐(2)等2个级别(表1)。

25911661642791221

|病原学|

HEV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(Hepeviridae),直径为30~40 nm。H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,全长约7.2 kb,含有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(open reading frame,ORF)[10-12]。ORF1编码病毒复制功能的非结构聚合蛋白;ORF2编码衣壳结构蛋白及一种分泌型蛋白;ORF3编码一种小的蛋白,其在病毒颗粒组装和出胞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戊型肝炎病毒科可分2个属(genera),即正戊型肝炎病毒属( Orthohepevirus)和鱼类戊型肝炎病毒属(Piscihepevirus)。正戊型肝炎病毒属分A、B、C和D共4种(species)[13]。A种有8个基因型。人类主要感染1~4型[9];1型和2型只感染人;3型和4型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[14-17];5型和6型感染野猪,尚未见感染人的报道[18-19];7型和8型可感染骆驼,已有报道7型可感染人[20-22]。B种感染禽类,无感染人报道[23];C种感染大鼠等,也可感染人[24-28];D种感染蝙蝠,无感染人报道[29]。因此,HEV被认为是人兽共患病病毒(zoonotic virus)。

|流行病学和预防|

(一)流行病学

HEV是全球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。全球每年约有2 000万例新发HEV感染,其中330万例有肝炎症状,2015年死亡44 000例,占病毒性肝炎死亡病例的3.3%[30-31]。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,全球约1/3人感染过HEV[32]。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HEV基因型有关[33]。1型和2型主要分布于卫生条件较差、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,多由被粪便污染的水源引起的暴发或流行[34-35];基因3型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,4型主要流行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,多为散发[36-37]。

我国自1982年起即有本病流行或散发报道。1986-1988年,新疆南部地区发生戊型肝炎流行,共计发病119 280例,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流行[38]。用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血清标本检测抗-HEV结果显示,我国普通人群抗-HEV流行率为23.46%[39]。近年来,戊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2004年为1.27/10万,2019年升至2.02/10万[40]。近20年来,随着我国公共卫生状况的明显改善,主要流行株逐渐从基因1型转变为基因4型,以散发病例为主,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高发,偶有食源性小暴发[41-43]。我国东部地区曾报告基因3型HEV导致的戊型肝炎散发病例[42-44]。

慢性肝病患者感染HEV后一般病情较重。中国台湾地区报道,非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,合并感染HEV感染占2.2%;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HEV感染占2.4%。合并感染患者的1年病死率显著高于非合并感染者(30%对比0,P171 μmol/L,或每天上升>17.1 μmol/L[97,99-101]。

3. 血清白蛋白:重度肝脏炎症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,肝衰竭患者可出现低白蛋白血症[99-101]。

4. 凝血酶原时间(prothrombin time,PT)、凝血酶原活动度(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,PTA)及国际标准化比值(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,INR):可有不同程度异常,PTA≤40%,或INR≥1.5,应考虑肝衰竭[101-103]。

(二) 病原学检查

1. 抗-HEV IgM和抗-HEV IgG:HEV感染后,首先出现抗-HEV IgM。抗-HEV IgM阳性是急性HEV感染重要标志,抗-HEV IgM阳性时间相对较短,约3~4个月转阴,但少数可持续6个月甚至1年[104]。在抗-HEV IgM出现1周后,可检测到抗-HEV IgG,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,通常在感染后6~10周到达高峰,1~2个月内快速下降至较低水平,然后持续阳性可达数年至数10年,但其确切阳性期限不详[105]。戊型肝炎患者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时才就诊,因此,绝大部分急性期患者可同时检测到抗-HEV IgM和抗-HEV IgG。

对于相关职业体检人员,如发现单纯抗-HEV IgM阳性时,还需进一步确认是否有临床症状、肝脏生化学异常,并同时检测抗-HEV IgG和HEV RNA。仅根据抗-HEV IgM阳性不能确认是感染HEV。

2. HEV RNA:感染HEV后,约3周即可在血中检测到HEV RNA,粪便排出HEV可长达约4~6周,粪便中检出HEV RNA持续时间比病毒血症长2~4周[8]。在出现戊型肝炎临床症状后1~2周内,70%~80%患者的粪便和血清中可检出HEV RNA,随后阳性率显著下降[33]。HEV RNA阳性是HEV现症感染的直接证据。约20%~30%患者在发病时体内HEV已基本被清除[106-109],因此,HEV RNA阴性并不能排除HEV急性感染。

目前HEV RNA的检测主要采用RT-PCR核酸扩增技术。因此,应注意因扩增引物特异度和灵敏度、操作不当或相关标本保存条件不佳而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。

3. HEV抗原:HEV抗原检测可用于急性和慢性HEV感染的辅助诊断,血清、粪便和尿液中HEV抗原阳性也是HEV现症感染的证据之一[48,110-113]。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建立的HEV抗原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,血清HEV抗原与HEV RNA的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互补性[113-115]。有研究发现,在HEV感染患者中,HEV抗原在尿液中含量高于血清[48,110]。

急性和慢性戊型肝炎诊断流程见图1。

98841661642791333

推荐意见2:对出现原因不明ALT异常和/或有肝炎临床症状的患者,应检测抗-HEV IgM和抗-HEV IgG;对免疫抑制患者,还应检测HEV RNA或抗原。(A1)

推荐意见3: 原有慢性肝病患者出现原因不明ALT异常或肝炎症状加重时,需检测抗-HEV IgM和抗-HEV IgG,以明确是否合并HEV感染。(A1)

推荐意见4:近期ALT异常,且血清抗-HEV IgM和抗-HEV IgG同时阳性,可诊断为急性戊型肝炎。(A1)

推荐意见5:免疫抑制患者如出现ALT异常,且血清和/或粪便HEV RNA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,可诊断为慢性戊型肝炎。(B2)

|临床表现|

(一)急性肝炎

1.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:潜伏期为2~10周,平均为5~6周[1]。急性HEV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轻微临床表现,无黄疸,肝酶轻度异常,为自限性,一般可自发康复。

2. 急性黄疸型肝炎:约占5%~30%[116],前驱期约1~10 d,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、轻度发热、恶心、偶有呕吐,可见肝酶异常。尔后进入黄疸期,出现巩膜和全身皮肤黄染、暗褐色尿[116-117],血清胆红素升高,可持续14~28 d,然后黄疸逐渐消退,进入恢复期。一般HEV基因1型和2型急性肝炎患者的病情较基因3型和4型严重[116,118]。老年男性感染基因3型和4型后病情较重;慢性肝病患者感染3型和4型后可导致急性肝炎竭或慢加急性肝衰竭[116]。

在急性戊型肝炎中,胆汁淤积型肝炎约占8%[119],临床可表现为瘙痒、乏力、尿色加深和黄疸等。黄疸持续时间较长,可达1个月以上。早期常无症状,仅表现为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,病情进展时,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,在纠正维生素K缺乏后,PT无明显延长,胆汁淤积长期不愈和严重肝炎患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[120]。

(二)重型肝炎(肝衰竭)

重型肝炎(肝衰竭)表现为胆红素升高,PT延长,不可被维生素K纠正。部分特殊人群如孕妇、慢性肝病患者和老年人等感染HEV后,肝损伤严重,甚至进展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,病死率较高[121-124]。孕妇戊型肝炎易发生出血、子痫或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,可导致早产、流产和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,病死率高达20%~25%[125-126]。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等患者感染HEV后,易发生急性、亚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,病死率高[127-128]。

(三)慢性肝炎

慢性HEV感染是指HEV RNA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[8,129]。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受者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,HIV)感染者和接受化疗、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等,感染HEV后,通常无法依靠自身免疫短期内清除体内HEV[129-131],易发展为慢性戊型肝炎。至今报告的慢性HEV感染多见于基因3型和4型HEV[9];也有基因7型HEV[22]和大鼠HEV致人类慢性戊型肝炎的报道[25-28]。

大多数慢性HEV感染者为无症状或轻微临床表现,但存在肝功能持续异常,主要为ALT、AST和GGT升高[132]。但部分患者可表现ALT、AST和GGT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。部分慢性戊型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,且进展快,一般为2~3年[132-134]。少数慢性HEV感染者可表现为抗-HEV IgM和抗-HEV IgG持续阴性,需检测外周血和/或粪便HEV RNA或HEV抗原才能确诊[132]。

(四)HEV感染肝外表现

HEV感染可引起多种肝外表现,包括神经系统、血液系统、肾脏和其他免疫介导的临床表现[135-149],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,可能与病毒表位与组织中自身抗原相互作用,以及HEV在肝外组织中复制有关。

神经系统表现最为常见,包括格林-巴利综合征、神经性肌肉萎缩、脑炎、脊髓炎、肌炎、前庭神经炎、周围神经炎和面神经麻痹等[143-150]。欧洲一项研究报告,16.5%戊型肝炎患者有神经系统临床表现,免疫正常患者较免疫抑制患者更常见(22.6%对比3.2%,P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